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294章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第294章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看到一个个科学家被主播提及,最紧张的莫过于徐光启。

毕竟他也在科学领域有不小的成就,自然希望借助主播的嘴名传天下。

而且他觉得自己的机会非常大,原因也很简单。

在清朝灭亡之前,科学并不被世人重视。

也正因如此,整个古代中国搞科学研究的人少之又少,就更不用说做出一些重大成就了。

而他恰恰就是那个信奉科学的少数人之一,而且也在科学方面做出了卓越的功绩。

所以,他猜测主播有很大的可能提及自己。

事实也正如徐光启所猜测的那样,苏晨下一個介绍的科学家就是徐光启。

华夏文明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四大发明更是令国人自豪。

之所以如此,这是因为天文历法在中华传统政治中,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地位。

二是,对异族文化的平视与包容。

“仅用了四年时间,徐光启就编成了《崇祯历法》。”

“父亲是个小商人,家里有一点土地,但日子过得并不宽裕。”

纵观徐光启的一生,对清朝而言,最有用的成就还是《崇祯历书》。

“这部书共130多卷,虽是集体写成的。”

“徐光启,于大明嘉靖四十一年出生于松江府一个贫苦的家庭当中。”

总算皇天不负有心人,这部用西方天体理论指导的历书,终于完成了。

“从万历到天启之际,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在北京居住。”

“42岁时又到北京参加中央一级的考试,中了进士,后来在翰林院作了个小官。”

李鸿章:徐光启主政的最大成就,应该就是编写《崇祯历书》了。

“徐光启在20岁左右的时候进了县学,成了生员。”

实际上当时的中国,在数学、天文、历法、火器、军事等方面,早已远远的落后于西方。

由于专心过度,徐光启还不慎从观象台上摔下来,腰部受了伤。

崇祯是明朝末代皇帝,国家已风雨飘摇,召回一个重臣,仅仅是为着一部历书。

“在总共只有七年的天启年间,徐光启在朝三进三出,虽说做到了礼部右侍郎的官位。”

“同时,这部书是中国历法的一次重大改革。”

“因此,徐光启从而成了中国介绍西方科学成就的先驱者。”

“所以徐光启从小就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这对他后来的成长有很大影响。”

而那时却有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他便是明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

“但是奸臣当道,他一事无成,最后落职回家。”

“两人一起研究数学、天文、历法以及地理、水利等学问。”

也正因为如此,现如今上海的徐家汇的名字来历,便于徐光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倒使徐光启有了比较充裕的时间,能够更加专心致志地从事科学研究事业。”

三是,对事物本源的积极探究。

70岁的徐光启以高度的热情参与到各种测量与编制工作中,一大批年轻官员担任助手。

“当时由于朝廷的腐败,徐光启在政治上很不得志。”

而这部既不能打仗又不能救流民的历书,竟成了徐光启最大的政绩。

徐光启的出现,固然得益于一个文化交融的大时代格局,但同时还有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

“这期间,徐光启和利马窦来往密切。”

要提及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就不得不提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徐光启。

一是,对自然事物的浓厚兴趣。

有了这三个条件,作为儒家士大夫的徐光启,这才成为信奉科学的徐光启。

“35岁时回乡参加了本省的乡试,一举夺得了乡试的第一名,中了解元。”

“两人合作共同翻译了不少科学方面的著作,其中有《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等。”

但在明清时期,却以天朝上国自居进而固步自封。

在晚明儒道佛三教普遍浸润下的东方世界,出现一个具有近代自然科学倾向的士大夫,本来就是一个奇迹。

徐光启在科学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直到如今还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但徐光启作为主编,从思想方法到编辑体例等都是由他规划决定的,而且全书大部分也由他修改审定。”

“1629年,崇祯皇帝继位后,委派徐光启负责重修历法的工作。”

由于钦天监推算日食不准,崇祯皇帝召回了已退休的三朝旧臣徐光启,要他主持历法改革。

无论崇祯还是徐光启,都是把它当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看待的。

因此,历书编好后,崇祯皇帝让大臣们充分商议,直到明朝灭亡之前才颁行天下。

清朝入主中原后,顺治皇帝也认为这部历书非常好,直接改名后照样颁行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当徐光启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的显赫身份去世时,因为家中没有钱而被迫请求朝廷的抚恤。

这在明末那个贪污腐败的时代,为官清廉的徐光启无疑是一个另类。

这一点,尤为让他敬佩,能做到这一点的在明末凤毛麟角。

“徐光启以渊博的中西天文学知识,取长补短,互相参照,突破了传统的范围。”

“使历法的科学性达到了新的高度,向近代天文学和数学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徐光启一生著述很多,除翻译以外,他还有很多自己关于自然科学的学术著作。”

“不过徐光启用心尽力的,还是对传统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总结。”

“徐光启先后花费了几十年的工夫,收集材料,分析研究,写出了一部被后人称为农业百科全书的科技著作——《农政全书》。”

“此书较之其它农书,最突出的特色是农政,也是此书之所以命名为《农政全书》的原因。”

“这部书从垦田、种植、农事、水利、农器制造、树艺、牧养,一直讲到除虫、荒政,是一部真正的农业方面的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大量吸收了我国历代农学著作资料,同时又有徐光启自己的著述。”

“对相关资料不只是抄录,每篇后面都有他自己的见解、评论或实际验证。”

“徐光启自己新增加的部分,都是他长期观察研究和亲身试验后撰写的,书中那些专题论述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徐光启在数学、天文、历法、生物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在我国科学史上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

“1633年12月,徐光启在北京的寓所里病逝,终年71岁。”

张之洞:抛开做官来说,徐光启本质上就是个科学天才。

19岁中秀才,35岁中举人,42岁中进士,徐光启前前后后为科举忙乎了太长时间。

但是,漫长的赶考岁月、繁忙的行政工作,都没有影响到徐光启的科研事业。

《农政全书》如期出版,而徐光启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

应该说,这得益于徐光启的童年以及他的传教士朋友。

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徐光启,从小就尝过耕织的辛劳。

徐光启经常下地帮助父亲做农活,还向别的老农学技术,给棉花结顶打杈,产量比原来增加不少。

小小童心,颇受鼓舞,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已然萌发。

后来遇上了传教士利玛窦,徐光启又深切体会到西方科技对富国强兵的积极意义。

于是放弃了诗词歌赋,重拾童年爱好,在天文地理、水利测绘等领域一点即通。

徐光启对科技的贡献,该从一个甘薯说起。

父亲去世那年,江南水灾,农田尽淹。

已是朝廷大员的徐光启回家守孝,十分忧心。

若不及时补种别的庄稼,来年肯定会出现饥荒。

恰在此时,一位朋友提到,福建一带从外国引进了一种高产农作物甘薯,极易成活。

徐光启心思一动,立即让朋友带来一些秧苗,开荒试种,果然丰收。

于是徐光启把种植心得编成小册,发送父老乡亲。

于是乎,本来只在福建沿海种植的甘薯,就这样得以在江浙推广。

几年以后的初冬,守孝后回朝不久的徐光启因与大臣们政见不合。

一气之下,告病到天津闲住,继续试种甘薯。

徐光启利用地窖保温技术,成功地将这一高产农作物品种介绍到了寒冷的北方,而地窖储存法也在北方沿用至今。

徐光启在天津时,见当地的农业种植水平不高,导致了军粮供给紧张、百姓生活困难。

于是又想办法在两县开渠种稻,进行各种农业试验。

官场的日子没几年平安,很快,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

徐光启拒绝趋炎附势,遭到参劾,再度退休。

这一次,徐光启干脆回到上海,将积累多年的农业资料系统地进行增广、审订、批点、编排,这就是著名的《农政全书》。

一想到徐光启在科学方面的成就,他就不禁深深的惋惜。

徐光启可是中华历史上难得一见的科学家,翻译了西方大量的科学著作。

在徐光启那个时代,华夏和西方的科学成就相差无几,两者还在同一起跑线上。

可随后大清入主中原,就把科学彻底束之高阁,以至于大清彻底落后于西方的脚步。

他有时不禁感慨,如果大清在立国之初重视徐光启的科学成就,说不定如今也不会被西方列强欺辱。

“明朝一共277年,入过内阁、掌过相权的人,没上百也有八十。”

“可这277年里,取了英文名、信了天主教、写了一部《农政全书》的科学家,只此一位,别无他人。”

“随便拿本数学书来,点、线、面、直角、四边形……这些名词,统统都是徐光启翻译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徐光启影响了历史四百年,注定还要影响一代代更多的中国人。”

“论环境,明代松江府是个小地方,和几百年后的国际大都市可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论出身,徐光启家境并不好,父母是耕田的农民,就指望着他读书中举光耀门楣。”

“这样的背景,徐光启哪来的机会去认识传教士阶层,去接触最新锐的中西思想碰撞的火花。”

“说起这个,就不得不说一次应聘。”

“万历二十一年,已经31岁并且有了12年教龄的徐光启,受聘到广东韶州教书。”

“家乡连年遭遇自然灾害,科考又屡试不中。”

“徐光启把心一横,出远门谋生。”

“这次南下,成为徐光启命运的转折点。”

“明朝的广东是沿海通商之地,不乏国际友人的身影。”

“韶州教书先生徐光启便在此认识了他平生第一个传教士朋友,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

“这两人的相识,对于中国科学史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徐光启从郭居静那里知道了西方科学知识,这是一次多么富有启蒙意义的冲击。”

“可以想象,徐光启面对着天文、数学、测量、武器制造等,内心有多么的震动。”

“于是,徐光启当机立断,邀请郭居静到自己的家乡传教。”

“来而不往非礼也,天主教也向好学又好客的徐老师打开了大门。”

“就在徐光启38岁那年,他在赴京参加考试途中,终于和传教士利玛窦会面了。”

“徐光启对西学的钟情,毫无疑问是受益于朋友。”

“当时的晚明,海外贸易快速发展,社会思想多元化。”

“但政治日趋衰败,女真族的军队在步步紧逼,农民起义的烽火在点点燃烧。”

“徐光启深深地感到,只有关注农兵、崇尚实践,才能延长明朝微弱的呼吸。”

蔡元培:可惜了,历史给明朝的最后一个复苏机会,到底没有被明朝抓住。

徐光启的科学成就远远不止《农政全书》,泽及后人的也绝不仅《崇祯历书》。

徐光启的翻译天赋和中文版《几何原本》,惠及了世世代代的华夏子孙。

徐光启考中进士后不久,有一次去看望利玛窦。

利玛窦谈道古代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有一本拉丁文著作,名叫《几何原本》。

在欧洲影响深远,可惜要译成汉语很难。

徐光启见既然有这样的好书,当即表示不管有多么困难,也要把它翻译成中文。

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徐光启一离开翰林院,就赶到利玛窦那儿。

由利玛窦讲述,徐光启笔译。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译名从无到有,全部靠徐光启去体悟创造。

不可思议的是,徐光启的许多译名十分恰当。

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四边形……如今数学课本上耳熟能详的术语,都是徐光启在三百年前定下来的。

历时一年,《几何原本》译出六卷,刊印发行。

徐光启抚摸着书,感慨这部光辉的数学著作在此后的百年里,必将成为天下学子必读之书,但到那时候只怕已太晚了。

只是可惜,历史比徐光启预感的更悲哀。

明朝覆亡,清朝建立,权力更迭之际,科学再度被打入冷宫。

不但书的后半部分迟迟不能翻译,就连徐光启已经译出的上半部分也不再发行。

直到晚清废科举、兴新式学堂时,几何学才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这相比徐光启发出的百年之叹,又晚了近两百年。

“在不设宰相的明朝,俗称阁老的内阁大学士,实际上手握相权。”

“名称换来换去不打紧,宰相的权力,那是换汤不换药的。”

“松江小地方的一个寒门子弟徐光启,坐到这个位子上,的确不容易。”

“第一步,19岁的徐光启考中秀才。”

“于是摆脱了务农的命运,可以在私塾教书为生。”

“这一教就是16年,直到碰到了赏识他的恩师。”

“徐光启才时来运转,中了会元,迈出了第二步。”

“等到徐光启考上万历皇帝的进士时,已经42岁了。”

“至此,入仕的三部曲总算大功告成。”

“徐光启到北京后,先在翰林院打了个前哨,接着就到礼部上任了。”

“从万历、泰昌、天启到崇祯,皇帝不停地换。”

“徐光启的官做得也不大顺,三起三落。”

“可是技术型官员徐光启,只要在任上,就没那么多繁文缛节,卷起袖子埋头实干。”

“徐光启的宗旨就一条,想要关心国计民生,就要农业和军事两手抓。”

“徐光启一边读兵书练武艺,引进和仿制红夷大炮,训练火器营,加强京师的戒备和操练。”

“一边忙着兴修水利和技术发明,在天津开辟水田,改革军屯,推广高产作物。”

“这些技术上的事情,一点也难不倒徐光启。”

“水文、地理、测绘、武器制造等旁门左道的西洋技术,终于派上用场了。”

“虽说这些对奄奄一息的明朝不可能妙手回春,但至少对百姓的生活、军队的防务,还是颇有益处的。”

梁启超: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火器、军事、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堪称学贯中西。

万历二十一年的时候,徐光启在韶州首次接触到了西洋传教士郭居静。

从郭居静那里,徐光启第一次见到一幅世界地图,第一次知道在大明帝国之外竟有那么大的一个世界。

第一次知道地球是圆的,第一次听说麦哲伦乘船绕地球环行了一周。

第一次听说伽利略制造了天文望远镜,能够清楚地观测天上星体的运行。

所有这些对徐光启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之事,毕竟那时的中国人还认为天圆地方。

从此,徐光启开始学习西方的数学、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研究西方的火器、军事技术。

徐光启虽然精通数学、天文、历算、火器、军事等先进的西方技术,学贯中西,然而却是命运多舛。

当时大明帝国在与满清八旗精兵的对阵中一败再败,徐光启上奏抵御清兵的十条建议不被皇帝采纳。

几次上书请求去练兵以报效国家,也被同僚四处拆台。

泰昌帝即位之后,辽阳被八旗精兵攻破。

泰昌帝启用徐光启,重回朝中的徐光启提议铸造西洋大炮,却遭到兵部尚书的弹劾而丢官。

天启三年,徐光启再次得到重用,任礼部右侍郎。

但仅仅在一年之后的天启五年,又遭到魏忠贤的弹劾,徐光启被迫再次辞官归隐。

崇祯五年,崇祯皇帝以徐光启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要事务。

然而此时的徐光启已年满七十,并于第二年去世。

徐光启虽有经世治国之才,忠君报国之志,真的是生不逢时。

从徐光启十年苦读到被信任掌权之时,已是即将离世之人,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

徐光启尽心尽责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中国科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